麻阳苗族自治县:绘就幸福新画卷
发布时间:2021-04-30 17:24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 编辑:李夏涛
0

奋蹄新征程 建设新苗乡

中共麻阳苗族自治县委员会 麻阳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2014年以来,麻阳苗族自治县聚焦“精准”二字狠下功夫,压实责任尽锐出战,严实作风攻坚护航,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这些努力带来可喜变化:全县69842名贫困群众全部脱贫,9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2019年实现整县高质量脱贫摘帽,2020年8月顺利通过国家脱贫攻坚普查。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奋蹄新征程,扬帆再出发。

一是以“四个不摘”为重心,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开展“四支队伍集村部、干群同心攻脱贫”行动,进一步完善“四跟四走”产业扶贫机制,持续做好脱贫群众稳岗就业、易地搬迁后续帮扶等工作,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二是以“三高四新”战略为指引,打造健康长寿产业高地。做足大健康、大长寿两篇文章,将区位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着力建设“百亿健康长寿工业集中区”,争创文旅融合全域旅游示范县。

三是以“三品一标”为牵引,着力推动乡村振兴。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指示精神,大力实施“品种品质品牌”精品战略,把标准化生产放在重中之重,努力建设中国冰糖橙示范县。

四是以“一带一区”为目标,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围绕怀化市“一体两带四区”区域发展布局赋予麻阳的“一带一区”(沿张吉怀-包茂通道经济发展带和麻新湘黔湘渝经济合作示范区)目标定位,依托张吉怀高铁即将通车和包茂高速贯穿境内的交通区位优势,发挥好高铁经济和高速经济叠加效应,切实把新型城镇化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绘就幸福新画卷

——麻阳苗族自治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纪实

麻阳苗族自治县县城。张杰 摄

麻阳苗族自治县工业集中区俯瞰。张杰 摄

导 读

麻阳苗族自治县以产业发展为突破口,率先推行并实施“四跟四走”产业扶贫模式,坚持“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建立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机制,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在脱贫攻坚大考中交出了一份合格答卷。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见习记者 卢嘉俊

通讯员 杨世勋 段唐平

脱贫攻坚开展以来,麻阳苗族自治县推行“产业上山,农户下山”,蹚出了“四跟四走”“小额信贷”“党建引领”等可持续脱贫的新路子,实现了全县脱贫摘帽、农民稳定增收致富的目标,多次被评为省、市脱贫攻坚先进县。

“悠悠万事、脱贫为大。”麻阳苗族自治县委主要领导说,“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精准施策,准确发力,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全力以赴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

做好产业文章,开辟脱贫致富新路径

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之初,麻阳就立足县情,以发展产业为突破口,确定了“优先发展壮大特色支柱产业,助推精准脱贫摘帽”的总体思路,重点发力,坚持向产业扶贫要成果。

作为“中国冰糖橙之都”,麻阳冰糖橙种植面积达28.5万亩,年产46.8万吨以上,面积与产量均居全国首位。冰糖橙产业带动农户6.8万户、年人均增收5180元,覆盖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18970户69842人。麻阳冰糖橙已成为麻阳规模最大、品质最优、效益最好、群众最满意的扶贫支柱产业。

2014年以来,麻阳建成产业扶贫项目562个,91个贫困村均建立了100亩以上的扶贫产业园,形成以柑橘、瓜菜、养殖为主的特色农业扶贫产业,采取“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方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让有产业发展能力、意愿的贫困户都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

“多亏了扶贫贷款,让我摆脱了贫困。”脱了贫的兰里镇苍冲村村民龚军很开心。2013年,因父亲生病,龚军选择回到家乡,少了务工收入,加上巨额医药费,一家人生活出现困难。2015年,他拿到扶贫小额信贷5万元,开发20亩荒山,种植600多株锦绣黄桃,2020年黄桃纯收入达到12万元。

“麻阳扶贫产业发展与小额信贷是分不开的。从2013年开始,麻阳就探索建立特惠、定向、精准的金融扶贫机制。”麻阳扶贫办负责人介绍,2014年以来,该县累计发放小额信贷3.06亿元,帮助6356户贫困户发展黄桃、猕猴桃等特色扶贫产业3万余亩,发展畜禽养殖10多万羽(头),实现户均增收1.6万元。其做法被清华大学作为典型教学案例编入教材,为全国小额信贷现场会典型案例,麻阳“小额信贷”模式在全国推广。

针对发展产业能力较弱的贫困群体,麻阳采取“乡企共建、联合攻坚”方式,搭建起群众脱贫新桥梁。坚持向脱贫攻坚要战果要民心,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麻阳又提出“连村联创、抱团攻坚”、以党建促脱贫的新思路。

2015年,麻阳大胆创新,发挥楠木桥村党支部的示范引领作用,在谭家寨乡探索建立由9个村党支部、276名党员参与的“连村联创、抱团攻坚”党建扶贫模式,建立“连村联创”扶贫产业示范园。过去的连绵荒山,被开辟建成2000亩“连村联创”扶贫产业示范园、1200亩生态休闲特色农业基地、5000余亩村级集体经济实体“楠木桥生态农业示范园”,惠及9个村646户2383名贫困群众。目前,这9个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300元。

发展产业过程中,麻阳率先推行并持续实施“四跟四走”产业扶贫模式,将贫困户深度嵌入致富产业链,走上稳定脱贫路。

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安居乐业新家园

芳菲四月,麻阳龙池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龙升家园小区里热闹非凡。“多亏了易地扶贫搬迁的好政策,让我们一家搬出了30多年的土坯房,住上了新楼房,小区超市、图书馆、幼儿园、服务中心什么都有,生活很方便,过上了城里人生活。”正在自家楼下扶贫车间检修缝纫机的滕园,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2017年,麻阳在高村镇龙升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建立安置房34栋91940平方米、产业用房16118平方米,集中安置全县18个乡镇966户3742名贫困群众,并安排526人就近就业,让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2020年,龙升社区被评为全国“十三五”美丽搬迁安置区。

为打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现代化安置小区,麻阳多措并举,突出做好易地扶贫搬迁文章。2017年以来,围绕“能搬则搬、应搬尽搬、整村搬迁”原则,探索创新“进城、入镇、进厂、下楼”安置模式,按照建设配套搬家、产业就业支撑、管理服务保障“三步走”思路,同步实现城乡人口分布格局重构、产业发展结构重组、山区自然生态环境重塑“三位一体”整体推进。

近年来,麻阳共投入资金8.5亿元,实施集中安置项目36个,搬迁安置建档立卡贫困户3464户14121人,安置住房及配套基础设施建成率均为100%。

搬迁是手段,脱贫致富才是目标。

在易地扶贫搬迁中,麻阳坚持“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多渠道保障搬迁群众就业增收,通过引进企业、开发公益岗位等途径,解决就业3000余人;通过发展产业、出租门面与摊位等,让9000余人持续获得分红。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搬出大山的村民走向了新生活,而大山里的村寨也迎来新的发展。村村有新房,乡乡有新村,美丽乡村建设让乡村美起来、产业兴起来、群众富起来,进一步提升了脱贫攻坚质量和成色。

补短板强弱项,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麻阳苗族自治县委主要领导介绍,近年来,麻阳始终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围绕“三落实”,坚持“四个不摘”,全县上下只争朝夕,补短板强弱项,向着高质量脱贫奋进。

2016年1月,麻阳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互联网+监督”平台,充分发挥巡察利剑作用,建立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机制,已取消违规领取城市和农村低保1126户2700人,清退不符合条件贫困人口5500人,挽回经济损失5500余万元。2018年,麻阳“互联网+监督”获湖南省首届管理创新奖与中国廉洁创新奖提名奖。

凝心聚力干事,麻阳在战胜贫困的道路上走得铿锵有力。

麻阳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村主干道通畅,自然村寨道路通达,全县行政村通客车率达100%。所有农户有效解决了安全饮水问题,通生活用电。公共服务基本完善,就学就医方便,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及养老、低保、特困人员供养等保障政策落实到位。没有一个学生因贫失学,社会保障实现“应保尽保”,农村危房改造实现“应改尽改”。

在高村镇车头村,曾经荒芜的山地,现在已是麻阳工业集中区“长寿产业园”。创办工业园之初,靠一锄一锄开挖,目前已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1200多个。“锄头挖出工业园”,在麻阳传为佳话。

凭着这样一股韧劲,麻阳18970户贫困户69842人全部脱贫,9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2019年,整县实现高质量脱贫摘帽。2020年8月,顺利通过国家脱贫攻坚普查。

奋力拔穷根,山乡正巨变。靠顽强拼搏,麻阳绘就了消除绝对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小康的壮美画卷。

帮扶故事

“苦”队长让村民日子“甜”起来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见习记者 卢嘉俊

通讯员 滕珊珊 龚森

“这两天身体还好吧?有困难一定要及时跟我们说。”4月16日,麻阳苗族自治县人社局驻谭家寨乡乌林溪村帮扶工作队队长龙小平,到脱贫户陈代隆家中走访。

2017年5月,龙小平被派到位置偏远的乌林溪村驻村帮扶。为了真实、准确地了解村情,他带领队员走访村民,广泛听取意见,将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特色产业作为首要任务。

“只有发展产业,才能让老百姓看到脱贫的希望。”龙小平说,3年来,村里涌现出一批柑橘种植大户,种植柑橘40亩以上、年收入16万元的大户就有8户。贫困村民宋大旺通过种柑橘,年均收入超过9万元,2017年底摘下贫困帽。

如今,乌林溪村逐渐改变了传统种植模式,发展了柑橘种植和中蜂养殖两大特色产业,村民们的腰包鼓了,收入比以前翻了几番,日子过得如蜂蜜一样甜。

然而,心中满怀感激的村民不知道的是,带领他们脱贫致富的“龙队长”却遭受了命运的沉重打击:妻子意外去世。他不得不将小女儿寄养在离家20多公里远的亲戚家,而大女儿去年才考上大学,一家人聚少离多。

“孩子妈妈刚离开时,那段日子真的很苦,压力也很大,但越是这个时候,我越不能倒下!只有这样,‘苦’日子就会变‘甜’,一定会的。”说起家事,工作中的拼命三郎龙小平眼中泛起了泪花。

这几年,每当重担压得自己有些吃不消时,妻子的话就在龙小平耳边萦绕:“小平,我们都是从麻阳深山里走出来的,都知道农村发展不容易,特别是对农村孩子来说,改变命运更不容易,我支持你的工作……”龙小平说,不管多难,他一定会继续干下去,努力让大家的日子都“甜”起来。

脱贫故事

新生活比蜜甜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见习记者 卢嘉俊

通讯员 龚森 张前焕

“多亏了这些勤劳的蜜蜂,让我们的日子过得比蜜甜。”4月19日,在麻阳苗族自治县大桥江乡杨柳坡村,村民龙大林指着自家的蜂箱,笑呵呵地说。

70岁的龙大林年少时多才多艺,但因一次意外摔伤,导致髋关节严重受损,落下二级残疾。他勤劳肯干,不仅种田搞养殖,还帮助四级残疾的妻子做家务活。上世纪90年代,他通过学习中医,成了“赤脚医生”,以帮村民看病养家。

2014年,龙大林一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扶贫政策帮扶下,他们一家解决了社保兜底等问题,生活有所改善。但夫妇俩不甘人后,不等不靠,努力通过自己的双手去改变现状。

2017年,家里飞来了一窝“不速之客”。看着飞来飞去的蜜蜂,龙大林好像看到了希望。他寻思着山里有很多野花,于是萌发了养殖蜜蜂的想法。养蜂本来就不是件容易的事,对残疾夫妻来说,更是难上加难。刚开始,不懂技术的夫妇俩把全部精力投了进去,但收入却并不可观。眼看着一年的付出只酿出为数不多的蜂蜜,两人一度想要放弃。

2019年初,怀化市税务局驻杨柳坡村帮扶工作队队长于绍安了解他们的困境后,及时出手相助,请来养蜂“高手”传授经验,使两位老人重燃信心。

依靠勤劳的双手,龙大林夫妇从一箱蜂,养到如今的76箱蜂,每年能产200多公斤蜂蜜。妻子郭新菊今年还被安排到村里公益性岗位上担任护林员,全家年收入增加3万多元。

郭新菊说,这些年虽然辛苦了点,但心里甜,而且日子越过越好。闲暇之余,龙大林还时常会唱歌给她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