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过上幸福好日子——芷江侗族自治县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纪实
发布时间:2021-12-30 17:03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 编辑:李夏涛
0

过上幸福好日子

——芷江侗族自治县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纪实

▲芷江七里桥安置区全景。
▲幼儿园。

1073户、4104人,这是一串凝结着心血的数字,也是芷江侗族自治县在精准扶贫工作中,交出的一份满意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答卷。

挪出穷窝窝,开启新生活。徜徉在芷江侗族自治县城乡,一座座独具侗族风格的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小区,一片片生机勃勃的产业发展示范区,一张张洋溢着幸福的笑脸……谱写着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新篇章。

芷江在巩固易地扶贫搬迁成果的基础上,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正在如火如荼开展,用实干创造幸福。

搭建就业创业“致富桥”

安居是手段,过上幸福生活才是目的。

“在家门口‘帮扶车间’上班有稳定收入,每天下班后还可以做家务。”搬迁群众贺小莲从三道坑镇三道坑村搬入安置区,在县易迁后扶联席办和社区的帮助下,进入“帮扶车间”工作。如今,她在位于县城的七里桥安置点由怀化华晨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建立的“帮扶车间”上班,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

芷江采取“企业+车间+搬迁群众+层级就业”的模式,把企业流水线和生产车间建在安置区,为搬迁群众送岗上门,让搬迁群众变身产业工人、秒变“上班族”,实现家门口就业,顾家、挣钱“两不误”。截至目前,芷江全县建成了帮扶车间22家,易地搬迁对象1000余人就近务工,月工资1500元以上。

走进搬迁户张兴兵创办的芷江民富家庭农场,一个个钢架拱棚整齐排列,棚内丝瓜、西红柿、大白菜绿意葱葱、长势喜人。

搬迁户张兴兵所在的梨溪口乡白土田村大团脑组离县城48公里,且交通不变,不利于发展生产,2016年按照易地搬迁政策标准,全家6人搬迁至芷江县城七里桥安置区150平方米的新家。2017年下半年,在各级各部门的帮扶下,张兴兵在县城郊区大垅坪租了30余亩地,发展大棚种植蔬菜、水果,走上了致富路。

“搬进集中安置点后,我们全家的生活越来越好,我们都从内心感谢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张兴兵介绍,基地还带动了其他搬迁群众在这里稳定就业,他们年纯收入可达5万以上。

芷江还出台了财政奖补、金融支持、土地优惠等政策,通过引进企业援助、依托资源组团、技能培训等方式扶持创业能人。冷水溪乡冷水溪村搬迁户杨元科自筹资金50余万元,在冷水溪乡四古田组修建400平方米的生猪养殖基地,年可出栏生猪150余头,产值30余万元,并带动周边5户搬迁户发展养猪业。

依托产业优势强“造血”

大树坳乡大树坳村小思乐安置点,黄双溪村寨坡组65岁的搬迁户正在活动室看着葡萄栽培与管理书籍。

“搬迁后必须要想个门路才行。”2017年初,在当地政府的组织和农技部门的支持下,李明富参加了乡里葡萄种植培训班,从剪枝、追肥、杀草、抹芽到病虫害防治,他学到了不少技术。今年他家种植的高山刺葡萄喜获丰收,纯收入达8万元。

看到新家变化后,常年在外打工的李良华主动留下来与父亲发展种植业。

稳得住,能致富,后续产业发展是关键。

芷江着力壮大白蜡、甜茶、芷江鸭、柑橘等主导产业,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经营模式,对搬迁对象实施一户一策、一户一业的差异化扶贫,特色产业发展覆盖全县所有搬迁户。依托天晟农业、芷民丰农牧实业、春之蓝笋业、唯楚酒业等龙头企业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红心猕猴桃、雷竹笋、高山葡萄等产业。

芷江有“中国白蜡之乡”美誉。碧涌镇搬迁对象钟芳竹在政府的扶持下,在芷江镇桥边村建立芷江白蜡虫繁育科技示范基地,现有虫种繁育科研面积240亩,今年产白蜡虫种135公斤、产蜡700公斤,今年收入达25万元。

“明年采取‘公司+科研院校+基地+合作社+农户’合作模式,吸纳和带动搬迁群众放养白蜡,让他们多一门致富门路。”在芷江白蜡虫繁育科技示范基地,钟芳竹满怀信心地说道。

芷江还通过土地、林地入股或流转,有效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实现合作社有稳定收入、搬迁对象长期受益。并挖掘侗族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搬迁对象靠近景区、景点,吃上“旅游饭”。三道坑景区、碧涌清江侗寨等安置点群众,通过发展特色小吃、农家乐、民宿和土特产销售,安置点群众日子越过越红火。

党建引领拓宽幸福路

“一支牙膏10积分,一桶食用油30积分,食盐两袋5积分……”超市管理员肖娟娟向前来兑换物品的群众介绍。拿着兑换到的洗衣粉,搬迁户廖光海满脸笑容地说:“帮忙打扫楼栋卫生,攒了10积分。既为小区建设出了一点力,又让自己节约了开销,一举两得。”

芷江镇海峡路社区是芷江规模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共安置搬迁对象415户1572人,为方便管理、帮助搬迁户融入城镇生活,芷江侗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专门成立了海峡路社区。该社区以“爱心超市”为平台,搬迁群众通过参与社区事务管理、策划组织开展活动、为他人提供服务获得积分,调动群众“靠行动获积分、用文明换商品”积极性,以“乡愁文化记忆馆”为载体,开展党史、家风、民族团结等实践活动。

侗家织布机、生火做饭的火塘、去稻壳的畾子、照明的马灯……走进七里桥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内乡愁记忆文化展示馆,这些侗乡村民昔日家中的老物件,整齐陈列在馆中,成为搬迁群众的乡愁记忆。

芷江“乡愁记忆文化展示馆”是怀化市成立的第一家乡愁馆,该馆占地面积约100平方米,以“春耕、秋收、笑脸”为主题,分设生活记忆区、生产记忆区、文化记忆区三个展区,通过文字、实物、图片等方式展示了芷江侗乡各个时期具有本土风味的老物件和老照片。乡愁馆的建立,留住了搬迁群众的乡愁乡情,形成了以党建带文化、以文化促党建的良好氛围。

芷江按照群众搬到哪里,党的组织就建到哪里的原则,依托“党建+”,强化政治引领。采取县下派、安置点推选的方式,将政治素质好、“双带”能力强、组织协调能力强的党员干部、能人推选进入社区“两委”队伍。

去年,该社区成立了社区党支部,形成了社区、业委会、物业公司三方联动的管理体系,建立了党群服务中心,配套建设了特殊人员康复中心、老年妇幼之家、爱心超市、就业培训中心、党员活动室和中心幼儿园等,搬迁群众真正融入了社区。

就医、上学、办事……群众生活上有困难,找到党支部就能解决,芷江七里桥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搬迁群众身边有了党支部这个“主心骨”,生活充满幸福感。

建立党组织的同时,芷江将工青妇、人民调解委员会、警务室、物业、网格员等各方力量、资源纳入统一管理,构建联抓联管工作格局,确保安置区工作有人推、事有人管、难有人帮。党组织在身边,党员作示范,大家就有了归属感,群众参与社区管理的积极性高了,提升了社区治理能力。

该社区还通过大力开展道德模范、好人好事、文明家庭、易地搬迁创业致富模范等表彰评选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教育引导作用。

为丰富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该社区配置了篮球场及多种健身器材,搭建百姓大舞台,先后组织开展了文艺表演活动、普法知识宣讲、消防安全知识培训及五送活动等,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引导搬迁群众树立文明新风,让他们参与到安置区共建共治共享中来。(龚卫国 冯 雨 黄 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