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华声在线通讯员 丁泉
折粽叶、放糯米、加辅料、裹紧成型……6月16日,在中方县接龙镇龙溪村吴小勤家中,10多个人围坐在一起包粽子。只见大伙手脚麻利,很快就垒出了一座粽子山。
“还有很多订单催着要发货。今年端午节怕是没时间吃自己包的粽子咯。”吴小勤一边忙碌一边开心地说。忙是忙了点,但是算起收益来,吴小勤却是乐开了花。按照一个1元的单价算,一天500个粽子做下来,除去成本,能在家门口净赚200元。
吴小勤是龙溪村六组人,今年53岁。为了传承传统手工粽手艺,2016年开始,吴小勤在家里开设了小规模的手工艺课,边授课边销售。近几年,特别是在电商的宣传和介入后,“手工粽”在网络上也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销量快速增长,来自四面八方的网络订单接踵而来。吴小勤顺势做起了“手工粽”的互联网形象包装,通过高温杀菌、真空包装和包装设计等“卖点”,让“手工粽”的“颜值”变得越来越高,拓宽了购买“手工粽”的顾客销路。
“粽子虽小,包起来功夫却不少。”为了赶端午节订单,吴小勤还把老伴儿、闺女、儿媳齐拉上阵,平时在基地帮忙的邻居们也纷纷前来赶订单,一伙人忙得不亦乐乎。短短三天时间,通过线上销售成功卖出了上500多公斤粽子,收入8000元。参加包粽子的村民,每人也分到了应得的收入。
“这都是我们自家的糯米、腊肉、花生、红豆,纯天然得很。”村民杨香爱介绍道。不仅包粽子拿工钱,群众还能将自产的土特产卖给吴小勤,在粽子里发挥“效益”。随着“物联网+”的脱贫新路子的扩大,粽子的品牌效益扩大,老百姓资产的茶叶、竹笋等本地农产品也通过互联网开始远销各地。
如今,在龙溪村村这个贫困村里,有人制粽,有人销售,有人设计,有人创新,围绕着一只“手工粽”,开始了奇妙的市场细化和分工。原本贫困的小山村通过互联网+传统手艺的销售模式,正在发生着惊人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