溆浦县创新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
以“治理有效”为乡村振兴“增色赋能”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通讯员 陈小勇 彭丽丽
连续7年保持“湖南省平安县”称号,综治民调连续9年位居全省第一方阵,信访工作获省政府2021年度“真抓实干”激励表扬,“溆浦经验”写进2021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串串荣誉的背后,是溆浦县始终把“治理有效”作为基础和前提,进一步培育乡风文明、激发乡村振兴活力的有力见证。
近年来,溆浦县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原则,以“党建+治理”为核心、以“群众满意”为根本,以和谐发展为动力,推动新时代“枫桥经验”溆浦化的创新实践,成功探索出“治理有效”的“溆浦经验”,全县信访总量连年下降,治安形势持续好转,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
“乡村要振兴,治理是关键。”溆浦县委书记郑湘说,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治理有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溆浦将通过创新乡村治理体系,积极走乡村善治之路,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强保障。
“三个转变”,把群众烦心事化解在家门口
“溆浦经验”是基层信访工作新模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彰显了“三个转变”,即解决基层信访问题由“为民做主”向“让民做主”转变,“管理群众”向“服务群众”转变,“化解矛盾”向“提前预防”转变。
村规民约作引导,文明新风拂万家。
在该县北斗溪镇各村院落,家家户户将《村规民约》挂在家门口,成为一道别致风景。
走进沙坪村,不闻鞭炮声,没有吹吹打打,如果不是门前摆放的花圈,谁也不知道离村部不远处还有一户人家在办丧事。
“过去办红白喜事,大家相互攀比,铺张浪费严重。”该村红白理事会理事张贻流说,近几年,村里将整治婚丧陋习写进了村规民约,严禁大操大办。
“推行《村规民约》,‘约’出了全国文明村!”北斗溪镇党委书记舒均军言语中透着自豪。
去年,北斗溪镇坪溪村为助推乡村旅游,决定统一种植300亩创意水稻,可有几户村民坚持要在水稻田里种植玉米。村规民约的制约措施,令这几户村民最终改种了水稻。去年8月,“乡村振兴”四个大字和小桥流水彩色图案跃然于稻田中,引得许多游客“慕图”而来。村规民约提高了全村的文明程度,让该村因此被评为全国文明村。
溆浦充分考虑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历史文化等因素,全县412个村(社区)结合各自实际,通过入户座谈、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等形式,逐村修订了符合村情、群众认可、管用有效的《村规民约》。
“金牌调解”入村户,化解矛盾促和谐。
“办事效率高、事情能解决、公平又公正、口服心也服……”在低庄镇严家坡村,提起“金牌调解室”,当地村民赞不绝口。一间小小的调解室,成了群众化解矛盾的好去处。
退休教师周友菊心思细腻,善于调处纠纷,是严家坡村的金牌调解员。“调解员每成功调解一起普通矛盾颁发一枚小金牌,调解一起信访积案颁发一枚大金牌,四枚小金牌才可以兑换一枚大金牌。”周友菊说,金牌调解员既是荣誉,更是责任。
“金牌调解”最先缘自低庄镇严家坡村。该村以“五老”为成员,以金牌考核为激励,成立了金牌调解室,致力于对矛盾纠纷进行闭环管理,实行无缝对接。村委会还设立法制委员,聘请法律顾问,形成“三员”分工明确、相互融合、协调共进的工作格局。通过推行人民调解,该村实现了“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
目前,全县所有村(社区)均建立了金牌调解室,共有金牌调解员3000余名,一些棘手矛盾问题得以迅速化解。
坐班接访常态化,上下沟通有渠道。
溆浦持续深入开展“领导干部大接访”活动,县委书记、县长带头,全体县级领导参加,每月定期坐班接访,县直单位、乡镇、村均建立了领导干部定期接访制度。
去年7月,县委书记郑湘接访一批退役军人信访群体,认真倾听意见,耐心真诚沟通,接访结束时,5名退役军人代表自发起立鼓掌,表达对接访结果的满意。
“只要把上访群众当亲人,用心用情、换位思考,上访群众就会把我们当自己人。”郑湘说。
如今,在溆浦,人人都是信访工作者、天天都是群众接访日、处处都是百姓说事点,已然成为全县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推动了信访秩序由“无序”向“有序”的转变。
幸福基金助圆梦,人人受益暖民心。
“非常感谢‘幸福基金’给我带来了希望,助我顺利完成了学业。”桥江镇章池村学子严易满上大学二年级时,一场意外事故让父母丧失了劳动能力,他也因学费问题面临辍学。该村“幸福基金”及时伸出援手,每年为他资助8000元学费,让他顺利完成了大学学业。
该村老党员严洪军主动为村里“幸福基金”捐款1万元。他说:“钱是大家出的,有事大家用,感觉一个村就是一个家一样。”
章池村幸福基金运行以来,共筹集资金28万余元,解决了一大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按照“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思路,在村党组织带领下,通过村集体经济收入、乡贤能人捐资、社会捐助、村民自愿缴费等途径募集资金,该县每个村建立“幸福基金”,用于开展困难帮扶、奖励助学、公益活动,解决群众的小困难、小需求、小心愿,让群众在感受党和政府温暖的同时,有效化解了信访隐患。
“三不四让”,让基层治理新效能持续释放
“三不四让”,就是“三不决策”“四让群众”。即未听取群众意见、未经群众讨论和群众不同意的事项,坚决不做决策;做任何工作始终让群众参与、始终让群众做主、始终让群众受益和始终让群众满意。
这是溆浦坚持凡事多与群众商量,不断激发社会活力、促进治理主体多元化的有益探索。
始终让群众参与。溆浦县在重大民生事项实施前,始终坚持聆听群众心声,确保每个环节、每项工作都让群众参与、受群众监督、请群众评判。
“修建思蒙湾游步道时,我建议将内侧规划尽量往里扩,没想到真的被采纳了。”思蒙镇思蒙湾村村民舒海水感叹。
今年,溆浦决定举全县之力创建思蒙4A级景区。“这样的大事一定要让老百姓参与进来,绝不能关门搞创建。”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创建负责人张长江表示。
在思蒙镇风景区民居立面改造设计方案意见征求会上,当地居民代表围绕改造样式、风貌特点、材料材质等畅所欲言,方案在讨论中进一步完善。“只有充分采纳了群众意见的方案才是群众最满意的方案,从项目启动到整体规划,都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力求把好事办到群众心坎上。”张长江说。
始终“让群众做主”。溆浦在制定政策、做决策时敞开大门,扩大群众话语权,充分考虑群众利益,尊重群众选择。
2021年9月,溆浦大桥被鉴定为四类危桥,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是继续维修运行,还是拆除重建。县委把决策权交给群众。最终通过100名群众代表3场不同的论证会,一致同意拆除重建。
不仅桥名由群众自己定,大桥建成什么样,群众也可以提意见建议。溆浦将大桥拆除重建工程设计方案,通过媒体和展板公布于众,共收到各类优化意见建议300多条。县委、县政府组织专家认真评审,最广泛地吸收群众意见,真正建成群众满意的大桥。
由于大桥拆除重建的每一个环节都充分尊重群众意见,每一个细节都考虑群众利益,真正把民生工程办成了民心工程,实现了“0”条不良意见反馈、“0”户居民上访、“0”次互联网舆情。
该县还建立党建引领“1+6+N”治理体系,在村党组织领导下,发挥老年协会、计生协会、关工委、共青团、民兵连、妇联等6大群团组织作用,培育组建人民调解委员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幸福基金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组织,共同参与基层治理工作。
始终“让群众受益”。溆浦厚植为民情怀,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以前下班回来停车位特别难找,重新划定了停车位,布局更合理,方便了居民停车,还疏通了小区堵点。”家住溆水明珠北苑的居民李永顺开心地说。
近年来,该县聚焦入学难、就医难、出行难、如厕难、上楼难、买菜难等民生难题,着力解决“学位”“床位”“车位”“蹲位”“梯位”“摊位”的“六位”问题。群众的“获得感”、民生的“升级版”,稳稳托起了溆浦百姓的幸福。
去年来,溆浦始终保持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78%以上,省市重点民生实事全部完成。
新建一所芙蓉学校,新增义务教育学位1700个以上,新建2所公办幼儿园,新增公办学前教育学位500余个,有效解决了县域学位紧张问题。
全力推进城南医院、第二人民医院、第三人民医院改扩建项目建设,新增住院床位820张,满足了群众的就医需求。
在交通流量较少的城市马路、居民生活区等划设停车区域,共新增车位1860余个。
始终“让群众满意”。全县党员干部始终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真正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情,用实干实绩实效赢得群众满意。
“县委、县政府替老百姓着想,给我们办了件大好事。”县城长兴社区居民周丽芳至今还一个劲地赞叹:去年8月,因家门前的人行道坑洼不平,周丽芳摔倒过好几次。她试着打县长热线反映,没想到很快就来了施工队,把人行道修补好。
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溆浦县委、县政府举一反三,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梳理出10个方面的重点民生实事,采取有力措施,一个个逐一解决。同时,溆浦县各级党组织认领实事3587件,党员认领实事44501件,均已全部办结,群众满意率达100%。(本文原载《湖南日报》12月21日08版,图片由溆浦县委宣传部提供。)
一审:雷鸿涛 二审:黄巍 三审:肖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