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总是家乡亲”
发布时间:2018-10-21 16:50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肖军 编辑:
0

从通道走出去的潘爱华,带领北大未名生物工程集团回乡投资100亿元,建立通道大健康产业示范区。他说——

“心中总是家乡亲”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肖军 通讯员 吴祥淼

秋风秋雨挡不住建设者的热情。

10月14日,在通道侗族自治县北大未名生物科技园里,工程车辆来回穿梭,工人们在抓紧施工,呈现一派热火朝天的场景。

通道北大未名生物科技园由北大未名生物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未名集团”)投资建设,于今年7月21日动工,已完成土地平整。据了解,未名集团在通道投资100亿元,不仅建设生物科技园,还将建设核心区面积达50平方公里的通道大健康产业示范区。

偏远、贫困的通道侗乡,何以能引来这么大的项目?“乡情引得凤凰来。”通道侗族自治县委书记印宇鹰说。

乡情牵引

未名集团到通道建大健康产业示范区,跟一个叫潘爱华的人有关。

潘爱华是通道人,北京大学教授,未名集团董事长。

1992年,潘爱华与陈章良博士一起,筹措40万元创办未名集团,1995年在世界上首次提出“生物经济”概念,曾获2015年度伯里克利国际奖,是获得该奖的第一个亚洲人。

“心中总是家乡亲。”潘爱华说,无论飞多远,取得多大成就,总忘不了通道的青山绿水,忘不了家乡的油茶、腌鱼腌肉、香醇苦酒,忘不了悠扬的哆耶和侗歌。每年清明时节,他都会回到家乡扫墓,并帮助乡亲们做点事。

得知坪坦乡皇都侗文化村要重修盘寨鼓楼,潘爱华出资支持。潘爱华曾随父母在皇都度过快乐的童年时光,他说:“皇都是我梦想开始的地方,没有这里父老乡亲的养育,我不可能走出大山。”

去年春节期间,通道举办“讲家乡话、谈家乡事、谋家乡业”乡情座谈会,邀请全国各地通道籍企业家为家乡建设把脉献策、回乡投资兴业。会上,潘爱华介绍未名集团在全国多地建有产业基地。

“既然建了那么多产业基地,欢迎你回家乡建一个基地,这里乡亲脱贫致富需要你帮助。”印宇鹰发出邀请。

“为家乡作贡献是我多年的愿望。”潘爱华坦言,他曾对回家乡兴业有顾虑,做好了,别人会说他赚家乡的钱;做不好,别人又会说他吹牛皮。随着家乡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特别是湖南省委、省政府“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活动的开展,他增强了回乡创业的信心。

返乡投资

得知潘爱华有回乡投资的意向,去年春节过后,通道侗族自治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带领相关部门负责人多次北上,到未名集团总部及各地产业基地考察,洽谈合作细节。潘爱华也派集团骨干,多次到通道实地考察论证,规划合作项目。

“与未名集团签订投资合作协议时,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认真审核,逐字逐句斟酌把关。”通道商粮局负责人介绍。

“旅游神奇通道,路过山水桂林。”按照这一定位,今年1月14日,通道与未名集团签署了《通道大健康产业示范区投资合作协议》,双方将在乡村振兴、产业、康养开发等方面进行合作。

协议谈妥,未名集团制定全域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在通道工业集中区建立未名生物科技园;在双江镇琵琶村和芋头村一线建设致力乡村振兴的未名公社;以陇城镇、坪坦乡和双江镇侗情旅游风景线为依托,建设国际慢病康养协作示范区;以万佛山镇龙底漂流旅游区为依托,建设森林康养示范区等。

“青年时代怀着知识改变命运的梦想外出求学,如今返回建设家乡,让父老乡亲过上幸福生活。”潘爱华说,通道山清水秀、生态良好,但在传统经济模式下,这里却成了贫穷的代名词。将通过大力发展生物经济,把绿水青山变为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

服务给力

“1月签订协议,7月开工建设,通道各部门在项目服务上非常给力。”通道未名健康城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国平赞叹。

通道侗族自治县委、县政府要求,全县上下都要做好“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招商引资协调服务工作。目前,通道大健康产业示范区先期启动的项目包括未名生物科技园、黄柏正冲水库旅游度假区。未名生物科技园拟建3条抗生素类药生产线、1条胰岛素生产线及化学药生产线。黄柏正冲水库旅游度假区初步完成了轮回天宫、天堂部落、绝壁飞流、山水实景剧院、论坛中心等康养旅游产品设计。

除园区用地236亩外,黄柏正冲水库旅游度假区一期规划用地也需要征地拆迁。为此,通道成立了专门的黄柏片区项目指挥部,从住建、国土等部门抽调精兵强将负责征地拆迁工作。为确保按时交地,指挥部倒排工期,把任务明确到人,并实行一日一调度,统筹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为抢抓进度,指挥部全体工作人员取消国庆休假,每天开展征拆工作。”通道侗族自治县委常委、县委政法委书记、黄柏片区项目指挥部指挥长龙国建介绍。

目前,已完成园区土地平整,度假区征地拆迁在有条不紊地推进。

■相关链接

近年来,通道侗族自治县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出台优惠政策,并通过举办“讲家乡话、谈家乡事、谋家乡业”等乡情招商会,鼓励通道籍企业家回到家乡兴业,投资建设旅游文化、电子商务、电子信息、健康养老、医疗教育、现代农业、食品加工、设备制造等项目。同时,进一步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优化项目审批程序,规范部门执法行为,提供服务要素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