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扶轶事|以勤换情
发布时间:2019-05-06 17:31 来源:怀化日报 作者: 编辑:
0

胡小华(左)与龙启云查看维修后的房屋。(李青青 摄)

“胡队,你来啦。”

“胡队,到屋里来,吃了饭再走啊。”

走在麻阳大桥江乡豪侠坪村,驻村扶贫的胡小华有打不完的招呼,胡小华住在村里一年了,总是骑着他的摩托车每家每户走访,排忧解难,他带来的温暖,似乎都融化在了村民们的招呼里。

“扶贫工作无小事,我认为就是要先扎扎实实做好眼前的事。”憨厚的胡小华来自麻阳残联,所以他“不由自主”地格外关心村里的残疾人家庭。

“今天我们准备去启云家看看,问下他愿不愿意去参加养蜂技术培训。”雨后的清晨,记者随他一起去走访他惦记的贫困户。

龙启云是豪侠坪村13组村民,家中的老母亲孙国栋已有80多岁,2018年摔伤之后,瘫痪在床,龙启云便一直在家照顾。

龙启云妻子去世得早,儿子龙君强在外读书,一年学费要近2万元,如今没法分身去打工挣钱,可把这个家愁得不行。

龙启云的家住在山上,需要顺着坡上去,木屋虽然年代较久,不过外面修整了,里面也收拾得比较整齐。

“启云兄弟在家吗?”

听到胡队声音的龙启云赶忙迎了出来,一脸笑意,似乎不像胡队长说的那样愁眉不展。

“有去学习养蜂技术的培训,想去的话给你报名。”

“报名,我想去!”龙启云笑呵呵地说,“我喜欢养蜂,就是感觉技术不过硬,这些年收益不太理想。”说起养蜂,这个被生活重担压得喘不过气的汉子笑意更浓了。

“他朴实,是个勤劳乐观的农家汉子。”胡小华说。以前,农闲时,龙启云就四处打零工补贴家用,而在母亲摔伤后,便一直在家照顾母亲,家中所有的收入都来源于养殖的几箱蜜蜂和几亩“阳春”。生活虽然艰难,但是这个农家汉子总说熬一熬就会过去,熬到儿子毕业生活就会好起来。

对于这么一个勤劳的人,更是让胡小华觉得很想帮帮他们一家。去年刚听说龙启云家的情况,胡小华便骑着摩托车和村干部去他家看望。没过几天,胡小华就带来了一辆轮椅,两人一边装轮椅一边拉家常,两个踏实肯干的人动作麻利,聊天也很投缘。

而后,胡小华想到跟麻阳中医院和县残联沟通衔接,看能不能上门给孙国栋办理残疾证。因为她是摔伤,卧病在床,豪侠坪村离县城有近两个小时的车程,路上颠簸,可能会加重病情。胡小华坦言,当时沟通的过程难度不小,特别是医院那边,因为医院鉴定人员相对比较少,工作量大,并且来去两个小时的车程,耽误了人家的工作。不过,通过胡小华多次耐心细致的沟通交流,终于在去年 6 月份,协调好各方,给孙国栋办理好了残疾证。

一年来,胡小华已记不清上门多少次,他把危房改造和雨露计划政策告知龙启云,鼓励他尽可能改善家里条件。如今,家中的房子已维修,消除了安全隐患,老母亲也可以不用长期卧床,儿子上学也能安心。政策的春风入户,缓解了这个农家汉子的压力,胡队长的真挚关怀,让他满心感激,而这些,化作了他勤劳持家的动力。“今年还要多养几箱蜜蜂。”他笑着说。

“胡队长是个细致人呢!”邻里的老人家,看到我们,忍不住地要夸夸他,“这些坡坡、护栏、扶手都是他帮忙做的。”

原来,龙大友家也是胡小华帮忙办理了残疾证,还进行了无障碍改造,让轮椅可以在家中“走动”。

这一年,除了扶贫各项正常工作之外,胡小华还帮村里9位残疾人办理了残疾证,帮3户 家庭做了无障碍改造。村民眼里细致入微的胡队长,却总是挨老婆“骂”,因为天天在村里忙,又是几个星期没有回家了。(本报记者 李青青 通讯员 滕珊珊 李秋曦)

◆【记者手记】

“勿以善小而不为”,说起扶贫,年轻的胡小华认为,扶贫就是从小事做起,从基本工作做起,扎扎实实做好眼前的事。他是这样想的,也这样做了,以勤换情,所以微胖憨厚的他颇受村民们喜爱。

这个“村民缘”可不是一朝一夕就结下的。记者发现,贫困户诉苦时他耐心聆听,贫困户高兴了他也跟着开心,贫困户卫生没搞好他高喊着要注意,一切都很平静又自然。其他队员说,因为胡小华的妻子在鹤城区黄金坳当老师,不到2岁的小孩在麻阳由老人照顾,一个月见不到父母几次。当单位领导提出要不要换岗时,他却很平淡地说“:不用,别人来了不熟悉,我继续做有利于工作开展。”

为这样踏实工作的胡队长点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