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巧手,方寸天下
在会同县竹林遍布,当地的人们惯于因地制宜,用竹子编制出各式各样的生活用品,并由此产生一项专事竹编的职业篾匠。关于民间手工竹编技艺的历史渊源,至少在2000多年前就能编织一些粗陋的生产和生活用具,如斗笠、粪箕、篓子、箩筐等。自宋崇宁二年(1103)建立会同县以后,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需求不断提高,运用会同得天独厚的水竹、楠竹资源,民间手工编织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如编油箩、晒垫、船篷、缆绳、簸箕、糠筛、米筛、饭盒、凉席等。
浩然正气,竹编华夏
一说起会同竹编,必然提到肖氏竹编。肖氏家族为手工竹编世家,自太祖肖正淮(乾隆五十二年——道光二十年)便开始以手工竹编技艺谋生,迄今已传七代,两百余年。平面传统编织技艺到第五代肖乾昌时,已达炉火纯青的程度,凉席上便能运用蔑丝不同层次的竹篾本色编织出各种图案,如大小团合、万字包梅、四梅花、玉簪阶、云勾等。使其凉席即有实用价值,又有观赏的艺术价值。到第六代肖玉时,他不仅完全继承了父辈的传统编织技艺,除能在平面竹编上运用蔑丝不同层次的竹丝本色编织传统图案外,还创造性地使用竹篾编织各式各样的山水画、人物画、字画、鸟兽等,几乎所有美术、书法均能通过他的手工竹编展现出来,可谓是国画和书法融合的另一种载体。
竹编神技,找不到传人,两老爷子愁哇……
肖体贵和李盛国是会同竹编老艺人。他俩师出同门,各有所长,一位擅长平面竹编,一位擅长立体竹编。
肖体贵是肖氏家族祖传第七代竹编艺人,他继承了父亲肖玉的竹编技艺,并将其发扬光大。他在原有的竹编色彩图案、画作的基础上,增加了竹编花鸟、平面提花的团合花,并尝试竹编书法作品。
谈起过去的荣誉,神气全写在脸上
肖体贵曾在《会同县志》上查到,父亲肖玉在解放前编制了一幅文天祥《正气歌》的条幅,并被卖到了国外。这也使他下定了决心要编制一张这样的席子。2005年,肖体贵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用每厘米12块竹篾的精湛技艺,编织成大型竹编挂屏《文天祥与正气歌》,挂屏长224厘米,宽76厘米。这幅挂屏不仅编织了文天祥的半身像,还编织了300多字的《正气歌》歌词,字迹清晰,人物传神,充分地表现了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大义凛然、正气英豪的坚贞气节。更为惊奇的是,这幅作品从不同的角度看会呈现出不同的效果。顺光看,字画给人以极强的立体感,逆光看,字画有如碑刻嵌凿,精致有力。
李盛国的立体竹编
为纪念粟裕大将诞辰100周年,从2006年开始,肖体贵历时两年,编织出了又一大型竹编挂屏——《常胜将军》,作品左边编织出形似神传的粟裕大将半身戎装像,右边编织出“常胜将军”四个粗体字,在这四个粗体字之上及其行间,又编织了粟裕大将的《老兵乐》诗句,大字小字阴阳重叠、相得益彰。
小仔仔爱小鸡仔仔
72岁的李盛国随肖玉学艺前后20多年,他在竹器厂期间成立竹艺创新组,指导工人由民间手工编织简陋的生产生活用具,发展成为有欣赏价值、能美化环境、实用性强的工艺美术品。1972年至1980年该厂为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提供竹编工艺美术品60多件。1988年至1993年李盛国身为中国竹艺编织专家组技师,两次赴非洲和牙买加传授竹编技艺。
“全体集合,向右看齐‘
在过去的几十年光阴里,肖体贵和李盛国的双手没有一天离开过竹编。一把篾刀,几捆篾丝,在提、压之间变换竹篾编制成不同的图案。静心成了做好竹编的唯一技巧,在编制的过程中内心得到磨练而趋于沉静。两只手的配合娴熟和谐,心与手达到高度一致,编制出一件件美妙绝伦的工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