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让事业激励人才 让人才成就事业——怀化学院全力推进“人才强校”侧记
发布时间:2021-11-16 17:00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李沙沙 雷鸿涛 编辑:卢嘉俊
0

李沙沙 雷鸿涛

今年11月,怀化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罗琼林博士主持的科研项目——《聚苯乙烯基炭化微球/聚醚酰亚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产业化》,即将进入验收阶段。罗琼林说,她们团队的研究成果,将突破这一特种高分子材料“卡脖子”技术,打破过去长期被国外垄断的局面。

近年来,怀化学院多措并举,引进培育并重,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创新人才考核管理机制,以提升学校内涵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助力在2023年建成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努力建成湖南省高水平应用型特色学院。

美丽的怀化学院校园

引进培育并重,开创人才队伍新局面

近年来,怀化学院牢固树立人才强校的理念,加快构建“识才、聚才、用才”的工作机制,努力营造“爱才、容才、助才”的良好氛围,广开进贤之路。

一组数据为证:自2019年下半年学校务虚会提出“开放发展、快速跨越”战略部署以来,该校大力开展人才引培,新增博士100余人、正高职称33人,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226人等。

求才若渴。今年3月29日,在中国共产党怀化学院第四次代表大会上,怀化学院党委书记刘望掷地有声地说:“引进培育并重,开创人才队伍新局面。怀化学院牢固树立人才强校理念,力争‘十四五’末,专任教师超过1000人,其中教授130人、博士350人。”

该校围绕重点学科,实施“特聘教授”、雪峰人才工程,打造一支领军人才队伍。选拔一批优秀青年人才和学术骨干,加大扶持和培育力度。

同时,柔性引进国内外高水平专家和研究团队。截至目前,该校开展合作育人共建立239个实践教学基地,聘请200余位校外专家担任兼职教师。

筑巢引凤,优化人才成长环境至关重要。

怀化学院不断改善科研条件,筹资新修教学科研综合楼,让科研人员安心科研。“工作第一年,我写项目申报书经验不足。学校专门安排4位教授把项目申报书一页一页地‘打磨’,可谓是举全校之力推进项目,让我深受感动。”罗琼林说。

怀化学院深化与研究院所、政府部门、企业等深度合作,推进实现人才资源共享共用,用实验和科研平台留住人才。完善软硬件条件,确保各类人才研究有方向、发展有平台。

近几年,怀化学院科研成果硕果累累:省部级以上课题中各类纵向项目共立项229项,立项率为27.39%。2020年贺达江教授团队主持的《基于物联网的生态农业大棚智能控制关键技术的应用推广》项目荣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伍贤进教授主持申报的《木姜叶柯食用产业化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现已通过行业评审公示,马克思主义学院文斌博士申报的《中国共产党百年自我革命形象建构史研究》,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青年基金立项……

“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在一流专业建设、在科研项目申报上,学校递梯子、搭舞台,让我们有施展才能的空间。”文斌说。

罗琼林展示团队的研究成果

优化考核机制,激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罗琼林,博士研究生,她主持的科研项目——《聚苯乙烯基炭化微球/聚醚酰亚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产业化》,获批2019年度湖南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

“我研究的对象是一种特种高分子材料,具有耐高温、高补强、高填充、阻燃等特性,广泛应用于飞机、汽车,比如汽车连接器。”罗琼林说,自2012年起,她就开始进入这一研究领域。

“学校的考核机制很灵活,采取滚动式目标管理及绩效考核办法。”罗琼林说,她就可以全力以赴搞科研。

相信人才,给人才宽松的环境。怀化学院通过绩效分配、职称评聘、平台建设等措施,落实学校“吸引人才、广揽人才、稳住人才、用好人才、培养人才”等“六个人才”计划。

“我们优化人才考核评价机制,修订校内津贴实施办法,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有效发挥。”怀化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王刚说。

怀化学院改革职称考核评价制度,更加重实效。采取全面评价与鼓励冒尖相结合原则。遵循国家和湖南省有关规定,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唯奖项、唯“帽子”等倾向,按照不低于省级标准的基本要求,全面考核教学、科研、育人职责履行情况。同时,鼓励冒尖,激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制定《怀化学院绩效工资改革实施方案》,建立以能力水平和业绩贡献为导向,以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为抓手的绩效工资分配制度。

该校还注重解决科研人员在科研、工作、生活中的困难。

曹端波

强化应用研究成果,让人才成就事业

让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事业。

“聚焦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提升服务区域经济能力。怀化学院强化应用型研究成果与社会结合紧密,鼓励科研人员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倡导把科学研究做到大地上,把科学成果做到大地上去。”怀化学院党委委员、副校长贺达江教授说。

怀化学院整合资源,打造民族药用植物资源研究与利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湘西药用植物与民族植物学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武陵山片区生态农业智能控制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协同创新中心等“八大科研平台”。希望将学校老师、科研资源整合,对应社会重大需求,以企业发展实际问题为导向,一起进行技术攻关。

如此,怀化学院迎来大发展:学校获批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获批“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获国家基金项目36项,省部级项目347项,首次拥有了国家部委级科研平台,首次获批省社科智库专项重大项目、省社科联重大项目;获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授权专利1230项。

“在科研平台,能达到1+1>2的效果。”怀化学院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协同创新中心教授、怀化学院民族研究院院长曹端波博士说,他们团队可以从多个角度研究各民族交往交融,比如,文学、艺术学、音乐学等。

怀化学院民族研究院副院长姜莉芳博士带领团队,正在推进《沅江流域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性发展研究地方文化系列丛书》出版,目前已出版《辰溪大酉文化》。

其次,怀化学院聚焦区域社会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注重加强校地、校企合作,让人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目前,该校正在对接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已在粤港澳大湾区、珠三角、长三角等区域,与相关企业、基地开展多项合作。

一方面,学校把企业需求转化为研究课题,把课题让平台团队、老师跟踪研究。另一方面,学校加强成果转化,打造校地、校企共建的产业就业。怀化学院成立现代产业研究院,把企业需求给老师研究,把课题成果转化给地方、企业,实现需求、研究、成果转化一体化推进。

(原载于11月16日湖南日报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