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化市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确保搬迁群众——
住进新房子 过上好日子
肖军 雷鸿涛
“都说太安新家好,楼高路宽霞飞彩。月儿梦里笑出来,太阳出来照窗台……”
秋日灿烂的阳光洒在沅陵县易地扶贫搬迁点太安社区,社区广场上歌声飞扬。太安社区之歌——《太阳出来照窗台》诉说着社区居民的幸福生活。
“‘搬出山窝窝,迁来好生活。’社区越建越漂亮,越来越和谐,大家安居又乐业。”搬迁户李西玉不住口地称赞,“社区之歌唱出了我们的心声。”
地处武陵山片区的怀化,所辖13个县(市、区)曾均为贫困县。
为解决“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问题。“十三五”期间,怀化市委、市政府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头号工程”和标志性工程,在武陵山下打响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易地扶贫搬迁攻坚战,全市25797户103904人入住了新房,成为湖南省易地扶贫搬迁人口最多的市州。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让搬迁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怀化市委书记许忠建介绍,“十四五”以来,怀化从加强就业扶持、完善配套设施、提升安置区社会管理水平入手,持续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让搬迁群众既住得放心,又过得安心。
今年6月9日,怀化市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获国务院真抓实干表彰激励,且是湖南省这项工作唯一获此殊荣的市州。
多渠道促就业 ——稳定收入更安心
“哒哒哒……”9月3日,沅陵县太安社区德云服饰有限公司帮扶车间,40多名工人正在忙碌。一张熨衣工作台,是残疾人李西玉的“特殊岗位”。
“政府帮我找工作,身残也能有事做。”李西玉说,以前住在大山里,啥活也干不了;现在,搬出大山住进了城里的新房子,楼上是住房,楼下可上班,做梦也没想到。
2018年底,湖南省面积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沅陵县太安社区建成,1389户5320人陆续从大山里搬到安置点。
这么多人从山沟里搬出,靠啥生活?
搬进新房子,兴起新产业。为避免“住上新房子,过着穷日子”,沅陵县突出后续就业帮扶,将厂房搬进安置点,先后在太安社区建立就业帮扶车间4家,为全省率先在集中安置点建立帮扶车间的县。
易地扶贫搬迁不只是换住处,更要找到新出路。太安社区逐户逐人摸底调查,建立就业台账,按照“一户一策、一人一策”,组织技能培训,适应多元化务工需求,确保每个家庭至少一人稳定就业。
“干活有劲头,生活有奔头。”太安社区“80后”搬迁户张雄通过技术培训,现在沅陵产业开发区内湖南奇力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上班。“一个月工资4000元,下班后还可以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谈起现在的工作,张雄觉得很满足。
如今,在太安社区,越来越多的搬迁群众经过技术培训,有了一技之长,从农民变成了产业工人。
车间搬到家门口,就业不用去远方。怀化市及时推广沅陵经验,先后建成297个帮扶车间,近3000名搬迁群众就地就近就业。
“乐业才能安居。”怀化市易迁后扶办负责人说,搬得出的问题解决后,后续扶持最关键的就是就业。解决好就业问题,才能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逐步能致富,防止返贫。
政府投资项目支持就业,推广以工代赈带动就业,支持产业发展促进就业,鼓励自主创业带动就业,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一系列推进就近就地就业的举措,让全市有就业意愿且有劳动能力的搬迁家庭,全部实现至少一人稳定就业。
中秋的沅陵县,处处呈现太平安康之景。穿行在太安社区旁的太安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园,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厂房‘搬’进安置点,产业‘安’在家门口,坚持产业就业齐抓、输血与造血并举,多渠道推动搬迁群众就地就近就业。”沅陵县委副书记、县长易中华介绍,太安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园规划建设总面积1万亩,目前,产业园初具规模。搬迁户享受在产业园务工、入股分红等多重收益。
怀化市持续提升搬迁群众稳定就业的质量,在大中型安置区发展产业园和新兴业态。目前,全市已建成后扶产业项目158个,总投资15.31亿元,提供就业岗位3500余个,促进安置点群众人均年增收2.47万元。
加强配套建设 ——完善设施更贴心
9月5日,麻阳城西易地扶贫搬迁点龙升社区,不少搬迁户肩扛锄头出门,喜气洋洋提着新鲜蔬菜回家。
搬迁户进了城,难道还在干农活?
搬迁户郑云大的一番话解开了谜团。年逾花甲的郑云大在龙升家园安家后,社区分给他家30平方米的“菜园子”。他平时在小区当保安,下班后去干农活。
社区为什么分地给搬迁群众?麻阳易迁后扶办主任刘少志告诉笔者,不少群众住进新房,实现了就业,但进城买根葱嫌贵,种地务农的习惯难舍。
如何让搬迁群众住得惯、能融入?易地扶贫搬迁“乡亲菜园”工程应运而生。龙升社区为安置点入住对象按户均30平方米配套蔬菜种植用地,用地由政府分配提供使用权。
“‘乡亲菜园’菜园既为大家节约了生活成本,也为搬迁户解了乡愁。”刘少志说。
“搬得出”只是易地扶贫搬迁第一步,接下来要让搬迁群众“稳得住”。
稳得住,配套设施要完善。笔者围绕龙升社区走一圈,卫生室、幼儿园、银行、超市、公交站、“一站式”综合服务中心等设施一应俱全。
一次搬迁,换来几多欢颜。坐在宽敞明亮的客厅里,搬迁户舒群英笑容满面地说:“这里不仅房子好,看病、购物、出行、孩子上学,啥都方便。我们一家人都爱上了这里。”
这不,傍晚时分,作为社区文艺骨干的她,又张罗着小区妇女们跳起了广场舞,幸福的笑声越传越远。
“过得好快活,就在这里安心养老。”年近八旬的黄呈召是社区民乐队的成员,在社区文体活动中心的排练室里,拉拉唱唱的日子过得乐悠悠。
龙升社区还在图书室开设了“四点半课堂”,在一间阅览室摆设了桌椅,由志愿者老师轮流开展课外辅导、心理疏导、亲情陪伴、素质拓展等活动,穿插开展教育、非遗手工创作、篮球、围棋和美术等活动,让留守儿童在假期、周末、放学后有个好去处。
在怀化,像龙升社区这样的配套,是每个易地扶贫集中安置点的“标配”。怀化市委副书记、市长黎春秋说,怀化以持续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后续帮扶二十条措施”精准落细落实为切入点,进一步优化安置区“硬环境”和“软环境”,全面提升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把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写进群众心坎里。
强化社区服务 ——满足需求更尽心
芷江城郊七里桥,一排排崭新的安置楼白墙黛瓦掩映在青山绿水之间,每当夕阳西下,芷江海峡路社区文化广场便热闹起来,一群孩子在教练的指导下练习踢足球。
海峡路社区,是芷江规模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在社区文化广场踢足球的孩子,大都是搬迁户的娃。他们的教练叫赵凯,是驻海峡路社区乡村振兴工作队队员。
今年初,搬迁户黄星见工作队的赵凯在下班后总喜欢到社区广场踢足球,便通过“社区网格化管理平台”小程序向社区干部建议:“社区的小孩放学后能否跟着赵干部踢足球?”
社区干部接到黄星的反映后,找到赵凯商量,随之成立了“五点半”少年足球队,现有队员20余人。
“每天下午放学后,赵叔叔带着我们踢足球,结识了很多小朋友,很开心。”留守儿童黄小平高兴地说。
写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必须要聚焦搬迁群众的民生关切。对于跟随家人易地搬迁的孩子们来说,是生活中的重要变化。海峡路社区充分考虑孩子们的需求,帮助孩子们树立自信心,尽快适应新生活。
从山村搬进城镇,群众生活环境变化大,如何有效治理?芷江积极探索易地扶贫搬迁后续管理服务新模式,坚持党建引领,安置点成立社区,社区成立党支部。同时,建立党群服务中心,划分微网格,开展便民服务回应搬迁群众的需求。
“社区尝鲜‘云治理’,通过社区网格化管理平台,做到‘居民点单、社区派单、网格跑单’。”海峡路社区党支部负责人说,社区居民通过微信小程序,可随时反映问题诉求,经社区工作人员及时核验,精准派发所属网格的网格长调解处理。
今年5月初,搬迁户补家培发现小区便利店经营户彭某华在转送货物时,将22栋门前的污水井盖压坏,便找其理论,并要求更换新的污水井盖,双方因此发生口角。
补家培通过微信小程序反映情况后,网格长牵头社区调解委员会进行调解,彭某华很快更换了新的污水井盖。
从去年11月至今年上半年,海峡路社区“云治理”累计调处群众纠纷、解决急难愁盼问题245个。
“云互动”同样深受社区居民的喜爱。通过小程序,社区将文明共建、环境整治等活动邀请精准发送至手机终端,居民定时接受邀请参加活动,并可获得积分,积分可以到社区“爱心集市超市”兑换商品。
“我参加了社区的文明劝导、疫情防控守卡,每次都有积分。”补家培说,社区党支部以爱心积分超市为平台,策划组织开展活动,搬迁群众通过参与社区事务管理,为他人提供服务获得积分,调动群众“靠行动获得积分,用文明兑换商品”。
怀化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推行“一站两委四会”党建模式,健全社区治理组织体系。每个安置区设立群众工作站,在属地党组织的领导下,成立党支部(党委)或党小组,组建业主管理委员会,组建安置点“四会”(红白喜事理事会、经济发展互助会、关心下一代协会、志愿者协会),形成以党组织为核心、业主管理委员会为主体、群众互助组织为补充的组织体系。
“坚持党建引领,推动社会治理,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怀化市发改委主任马源说,怀化致力打造管理规范、服务便捷、就业稳定的“睦邻之家”,让搬迁群众找到归属感。
(原载于9月22日湖南日报T1版)
一审:雷鸿涛 二审:黄巍 三审:肖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