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迁后扶·怀化样本︱芷江:让幸福家园更加幸福
发布时间:2022-09-22 17:51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 编辑:
0

让幸福家园更加幸福

——芷江高质量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纪实

卢嘉俊 龚卫国 冯 雨 江满平 田志克

作为芷江侗族自治县芷江镇海峡路社区沅州新城的一名易地扶贫搬迁户,今年60岁的张良美找工作有了不一样的体验。最近,刚刚结束上一份住家保姆工作的她来到社区办公室,向正在值班的社区干部肖娟娟反映,她想找一份适合她年龄、且离家近的工作。

热情接待张良美来访后,肖娟娟及时将她的就业诉求、掌握的劳动技能等信息录入“社区网格化管理平台”小程序,并根据社区包保干部网格划分,将她的诉求发送至张良美所属的微网格长吴健健。吴健健在接收到信息后,与张良美取得联系,将为这位“大龄就业户”量身定制最优方案。

“多谢社区的关心,你们就像我的家人!”张良美越来越浓的归属感,是芷江高质量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的一个缩影。该县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工作坚持“稳得住、能发展、逐步能致富”的方针,让一幅幅安居乐业美好生活的景象,成为芷江易地扶贫搬迁成果的真实写照。

幸福 不只是阔别大山,更是拥抱新生活

闻名中外的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不远处,一片气势恢弘的安置房格外引人注目。这里是芷江规模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沅州新城。该安置点占地面积12.33公顷,各种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功能齐全,老百姓纷纷说:“这里是我们幸福的家园。”

“安置点融入景区,吸纳搬迁群众进入景区务工,让搬迁群众吃上‘旅游饭’。”芷江易迁后扶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县有集中安置点18个,分布于16个乡镇,2016年开始修建,2018年基本完成建设任务,总占地面积25.65公顷,投入建设资金2.65亿元,共安置693户、2642人。

芷江集中安置点除了靠近旅游景区,大部分都建设在工业园区、产业园区附近。如沅州新城、岩桥、罗旧等集中安置点,就在罗旧工业园区附近,最近的只有几百米,最远不超过10公里,安置点群众可在园区内的怀化华晨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金鑫制衣公司、华兴油业公司等企业务工。

“车间就在家门口,上班只需下个楼。”搬迁群众贺小莲从三道坑镇三道坑村搬入安置点后,在县易迁后扶联席办和社区帮助下,她进入由怀化华晨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在安置点建立的“帮扶车间”工作。谈起如今的幸福生活,她笑意盈盈。

▲芷江侗族自治县芷江镇海峡路社区沅州新城。

芷江采取“企业+车间+搬迁群众+层级就业”的模式,把企业流水线和生产车间建在安置点,为搬迁群众送岗上门,让搬迁群众变身产业工人、秒变“上班族”。全县在集中安置点周边建设帮扶车间14个,2021年劳务收入实现637.2万元。

芷江出台财政奖补、金融支持、土地优惠等政策,采取“金融扶贫+小额信贷贴息”等方式大力培育种养产业大户。其中:水稻、水果、蔬菜、烤烟、白蜡等种植大户32户,面积3500亩;生猪、山羊、鸡鸭养殖大户23户,年出栏生猪、山羊1300头,鸡鸭出笼2万羽。带动集中安置点易地扶贫搬迁群众108人次就业,人均年收入3万元以上。

“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芷江通过引进企业援助、依托资源组团、技能培训等方式扶持创业能人。冷水溪乡冷水溪村搬迁户杨元科自筹资金50余万元,在冷水溪乡四古田组修建400平方米的生猪养殖基地,年可出栏生猪150余头,产值30余万元,并带动周边5户搬迁户发展养猪业。

“搬”出山窝窝,“迁”来好生活。在易地扶贫搬迁户中,依靠发展产业富了起来的有很多,如楠木坪镇桂竹冲村的谭守文,2017年开始发展油茶200亩、吴茱萸150亩,2021年已有收入5万余元。

幸福 不只是挪出穷窝,更是治理新格局

夕阳西下,芷江海峡路社区沅州新城文化广场便开始热闹起来。一群孩子正围着“教练”练习踢足球。这支队伍是海峡路社区“五点半”少年足球队,队员都是搬迁户家的娃。“教练”叫赵凯,系驻海峡路社区乡村振兴工作队队员。

足球队的由来,纯属“无心插柳柳成荫”。

今年初,搬迁户黄星见工作队赵凯下班后总喜欢在小区广场上踢足球,便通过“社区网格化管理平台”小程序向社区干部询问:“家里的小孩放学后喜欢玩手机,能否让他来踢足球?”

社区干部接到黄星反映的问题后,找到了赵凯商量。大家一拍即合,于今年2月初成立“五点半”少年足球队。至今,队员已有20余人。

“社区网格化管理平台”小程序,得益于芷江探索出“党建+网格+大数据”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所在社区管理新路子。

驻海峡路社区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龙湘云介绍,该社区通过党建引领,构建社区治理新格局。尤其是,依靠数字支撑,破解社区管理顽疾。社区开发智慧社区平台,通过微机管理端与手机微信小程序终端对接,建立起政府、社区、企业、居民四方联动的治理体系。

“我们尝鲜‘云治理’,通过‘社区网格化管理平台’小程序,做到‘居民点单、社区派单、网格跑单’。”龙湘云说,社区居民通过微信小程序,可随时反映问题诉求,经社区工作人员及时核验,精准派发所属网格的网格长调处解决。

自2021年11月至今,海峡路社区“云治理”累计调处群众纠纷和急难愁盼问题245个,一座让人向往的移民新城初见端倪。

▲芷江海峡路社区的“爱心超市”里,搬迁户补家培(右)在用积分兑换生活用品。 雷鸿涛 摄

“云互动”,同样也深受社区居民喜爱。通过小程序,社区将文明共建、环境整治等活动邀请精准发送至手机终端;居民实时接收邀请参加活动,并可赢取积分。积分可到社区“爱心积分超市”兑换商品。

“一支牙膏10积分,一桶食用油30积分,食盐两袋5积分……”超市管理员向前来兑换物品的搬迁户补家培介绍道。“我参加社区的文明劝导、疫情防控守卡,每次都有积分。”在社区的“爱心积分超市”,补家培用积分兑换了洗洁精。

沅州新城共安置搬迁对象415户1572人,为方便管理、帮助搬迁户融入城镇生活,该县县委、县政府专门成立了海峡路社区。该社区以“爱心积分超市”为平台,搬迁群众通过参与社区事务管理、策划组织开展活动、为他人提供服务获得积分,调动群众“靠行动获积分、用文明换商品”积极性。

幸福 不只是立足现在,更是展望新未来

在大树坳乡大树坳村小思乐安置点,黄双溪村寨坡组65岁的搬迁户李明富总喜欢在活动室翻看葡萄栽培与管理书籍。

“搬迁后必须要想个门路才行。”2017年初,在当地政府的组织和农技部门的支持下,李明富参加了乡里葡萄种植培训班,从剪枝、追肥、杀草、抹芽到病虫害防治,他学到了不少技术。2021年他家种植的高山刺葡萄喜获丰收,纯收入达8万元。看到新家变化后,常年在外打工的李良华主动留下来与父亲发展种植业。

宜居的生活、稳定的就业,让芷江搬迁群众有了更高的精神追求。

芷江“乡愁记忆文化展示馆”是怀化市成立的第一家乡愁馆,该馆占地面积约100平方米,以“春耕、秋收、笑脸”为主题,分设生活记忆区、生产记忆区、文化记忆区三个展区,通过文字、实物、图片等方式展示了芷江侗乡各个时期具有本土风味的老物件和老照片。乡愁馆的建立,留住了搬迁群众的乡愁乡情,形成了以党建带文化、以文化促党建的良好氛围。

此外,芷江按照群众搬到哪里,党的组织就建到哪里的原则,依托“党建+”,强化政治引领。采取县下派、安置点推选的方式,将政治素质好、“双带”能力强、组织协调能力强的党员干部、能人推选进入社区“两委”队伍。

去年,海峡路社区成立了社区党支部,形成了社区、业委会、物业公司三方联动的管理体系,建立了党群服务中心,配套建设了残疾人员服务中心、老年妇女之家、爱心超市、就业培训中心、党员活动室和中心幼儿园等,搬迁群众真正融入了社区。

建立党组织的同时,芷江将工青妇、人民调解委员会、警务室、物业、网格员等各方力量、资源纳入统一管理,构建联抓联管工作格局,确保安置点工作有人推、事有人管、难有人帮。党组织在身边,党员作示范,大家就有了归属感,群众参与社区管理的积极性高了,提升了社区治理能力。

此心安处是吾乡。在芷江18个集中安置点的幸福家园里,乡情、亲情、温情正不断生长,2642名搬迁群众的幸福感越来越强。(芷江易地扶贫搬迁后扶办供图)

(原载于9月22日湖南日报T4版)


一审:雷鸿涛 二审:黄巍 三审:肖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