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化免费师范生 用爱和敬业诠释责任与担当
发布时间:2015-11-05 09:40 来源:怀化日报 作者:朱帅 编辑:石飞雨
0

(正在上课的谭娟。记者 朱帅 摄)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他们,绝大部分都是90 后,是教育战线上的一抹独特的风景线,他们的名字叫做免费师范生,由公费定向培养,主要是面向初中阶段毕业生招生,向农村、基层中小学输送紧缺的教师资源。


自2006 年以来,我省开始实施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政策以来,已经走过了9 个年头,截至2014 年,我省共招收各类农村小学、幼儿园教师公费定向师范生2.8 万余人,已毕业9000 余人,我市根据省里的文件精神,也输送培养了超过2000 名这类公费培养的师范生,已有超过600 名免费师范生走上了工作岗位。公费定向师范生(免费师范生)毕业后应服从协议县(市、区)人民政府(或教育行政部门)的安排,回所定向的县(市、区)农村学校(幼儿园)任教,本科毕业生服务期限不少于8 年,专科毕业生服务期限不少于5 年。


我市这类毕业生现已全部按协议安排到农村小学和幼儿园任教,为农村学校培养补充了一大批素质较高的年轻师资,也为农村学校带来了生机和活力,这些成效对于推进教师教育改革,改善农村教师结构,提升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与高度赞誉。


日前,记者走进他们,去了解他们的所感所想。


(龙俊几乎每天中午都和学生们在一起吃饭,图为他们吃午饭时的合影。记者 朱帅 摄)


为了最初的梦想,他们匆匆出发


龙俊,土生土长的洪江区人,1994 年出生,是一名标准的90 后。他身材清瘦,长相帅气,平时不爱说话的他略显内向。如不经人介绍,你一定会以为他还是一名在校的大学生,但其实他已经是有着快两年工作经验的教师了。同龄的,他的初中同学,大多数如今还在上大学。


也正是在初中,这个人生的转折点,他与其他同学不同,选择了一条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很多人的转折点或许在高考,而他,提前了好几年。


2009 年,通过报名、笔试、面试、考察等程序,他顺利考上了免费师范生,拿到了公费定向培养的名额,当年整个洪江区的招考计划为8 名,能够考上的,都是成绩优异的学生。


在芷江师范学校5 年的学习生涯中, 他努力学习, 希望能在将来的工作中有更好的业务能力。2014 年8 月,按照公费定向培养的文件精神, 他被分配回原藉, 成为了洪江区横岩乡中心小学的一名数学老师。


有的同学选择这条路或许是因家庭条件并不宽裕,龙俊的家境不说特别富裕但也绝对算得上小康,为什么选择读免费师范生,龙俊的回答是,一是有些担心高中的学习会掉队,二是从小心中就有一个成为人民教师的梦想。


“呵呵,你或者不会相信,像我们这样的90 后怎么会有这样的梦想,但事实就是如此,如果没有内心的原动力,你就做不好这件事。”龙俊说。


刚到工作岗位的龙俊,就被安排带毕业班,兼班主任。


“刚开始,压力很大。”龙俊说,“倒不是因为担心业务能力不够,而是怕辜负学校领导的期望,更怕对不住即将迈入新的人生阶段的孩子们。”


龙俊穿着时尚,平时注意自己的形象,虽寡言少语,但对待学生们的提问和功课上的辅导,他从不吝惜自己的言语。参加工作一年多,现在他讲起话来显得很是老成。


选择免费师范生,大多数的学子,都是因为内心本初的梦想和对教师职业的热爱而走上了这条路。


初三毕业时,十五六岁的年纪,或许梦想对他们来说还显得有些模糊,显得不是那么坚定有力,显得不是那么有底气,或许还带有些其他的“杂念”。但五年的学习生涯和实实在在地成为一名教师后,梦想开始变得更清晰、更确切。


同样是免费师范生的郑裕萍,也来自洪江区,她是洪江区岩门中心小学的一名语文教师,与龙俊是同一批考取的。


“奶奶当时说,女孩子当老师很好,稳定,收入也不错。”郑裕萍说,“家里爷爷奶奶都是教师, 从小耳濡目染, 对教师这份职业有一种本能的好感,我也相信自己,将来能成为一名称职的老师。”


(郑裕萍和她的学生。记者 朱帅 摄)

打破质疑,他们比别人更努力


15 岁去上学,接受专业的教师培训,公费定向培养,在学校,他们不需要自己承担学费,还有额外的生活补贴。相对其他的高等院校,他们经济压力更小,可以更加集中精神来搞好学习。上岗之前,所在学校会为他们安排实习,提前让他们上“战场”去磨练。


不到20 岁的年纪毕业,就走上了工作岗位,他们看上去是如此的年轻,如此的不经世事。他们,难免遭到一些质疑。


“刚来的时候,她完全就是一副学生的模样。”和郑裕萍在同一学校的曹老师说,“她比我正在上大学的儿子还显嫩,当初,心里真是对她不是很放心,其他和她一起来的免费师范生也是同样的情况,同样的感觉。”


这样的质疑,在龙俊的学校同样存在。


当班主任, 成为他们这些年轻教师不得不经历的坎, 也是对他们最大的考验。


年轻人的管理和使用,同样考验着这些基层农村学校的领导。一般的学校,都会更多地“照顾”年轻人,让他们当班主任、参加区里的比赛、上公开课等等。


一个个的考验摆在面前,让他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可困难并没有将他们击溃,反而在实践中让他们变得更加强大。


“当班主任,就必须比其他任课老师付出更多。”郑裕萍说,“抓学习,管生活,找家长,备好课,都要做,有时候,自己不仅是学生的老师,还是他们的‘保姆’。”


农村学校的孩子中午都在学校吃饭,本来就学习基础薄弱的农村孩子,家长还不是特别重视教育,只有靠老师。


郑裕萍几乎每天都牺牲掉自己的午休时间,免费给孩子 “加餐”,要么听写字词,要么讲解试卷。


“没有办法,唯有多花时间,盯紧他们,毕竟,一年级是打基础的时候,这个时候掉队了,以后赶上来就会很吃力。”郑裕萍说,“或许你会觉得有些残忍,但真的是无奈之举,城里与乡村的差距我们不得不承认。”


努力没有白费,孩子们用优异的期末考试成绩给了郑老师极大的安慰,全班平均分甚至超过了很多城里小学的班级。


龙俊亦是如此,每天中午基本上也是给孩子们“加餐”。平时抓学习、管孩子他显得很严格,今年6 月,他送走了他所带的毕业班,如今,他又成为了学校四年级的班主任(一个年级只有一个班)。


“龙老师看上去很严肃,但对我们真的很好。”龙俊的一位学生这么说。


“时间证明一切,他们很棒,肩负起了应有的责任,担起了看上去他们这个年纪似乎承受不了的担子。”一位拥多名免费师范生任教的学校领导如此评价。



(龙俊(左二)正在数学教研活动上进行发言。记者 朱帅 摄)

迷惘、困惑,他们仍一路坚持


免费师范生是公费定向培养,根据文件精神,必须回到原藉工作或者根据当初和教育部门签订的协议去指定的学校任教,绝大部分是乡镇的中小学,条件艰苦。


龙俊与郑裕萍的情况还算不错,由于洪江区的乡镇均离城区不远,所以他们不用住校,每天可以坐校车或班车回家,与那些需要住校的免费师范生相比,他们更加幸福。


谭娟来自芷江侗族自治县新店坪镇中心小学,是二年级一班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同样是2009 年考上的免费生,如今工作也快两年了。


她每周日下午就要坐车回学校,周五晚上或者周六早晨才能回到县城的家里。


“最怀念的,总是妈妈烧的饭菜。”谭娟说,“在学校,每天只能吃食堂,而且总得管着孩子们,他们不吃好,我们也难吃得安心。”


每天早上,七点钟就得去学生宿舍,叫他们起床,带他们晨跑, 吃早饭, 上早自习,然后紧接着就是自己的课,没课的时候就批改作业,中午又得管着孩子们吃午饭,下午有课就上,没课就看会书,备备课,一直到晚上六七点,都是在围着教室和学生转。


现在的谭娟,还在准备考研,准备读在职研究生,希望能让自己更上一个台阶,将来有更好的发展。可一天下来,工作辛苦,复习看书的时间自然少了。


“太累了,看书效率显得事倍功半。”谭娟说,“顺其自然吧,毕竟,还是孩子们的学业更加重要。”


她有过困惑的时候,在乡村小学,家长的配合与理解有所不足。她认为教育本就是家长与学校共同的责任,但农村大部分家长却是完全将孩子交给了学校,如此便成了学校单方的事情,加上学生大多数为留守儿童,家长与学校、老师的合作沟通便成了很大的问题。


“有的家长不重视教育,有时候我满怀热情想和某个家长好好谈谈他孩子在校情况,却碰了一鼻子灰,”谭娟说,“家长会说老师总有办法的,他自己还管不好。”


谭娟显得很无奈,她知道,很多时候,家长比老师其实更重要。这,或许是很多年轻免费师范生的迷惘,这,或许也是我们乡村教育的迷惘。


被教学业务之外的琐事所累,也是他们的一种困惑。


“ 检查真的有些多, 并不是害怕检查,而是觉得,有时候,有的检查并不是一定有必要的,” 龙俊说,“ 个人觉得,上好课,把学生的成绩搞上去,看着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才更加重要。”


体制内的一些弊端总是存在, 需要时间的推移和积淀。参加比赛、上公开课和参加教研活动等业务锻炼成了他们的又一“大考”。


龙俊前段时间总是睡不好吃不香,本就话不多的他显得更加沉默寡言。原因是要代表学校参加全区的数学教研比赛,面对数十人上公开课。通过充分地准备和临场的良好发挥,总算是顺利地完成了下来。


“紧张,在上台之前尤其紧张,主要是怕出丑,”龙俊说,“上完课的那一刻,感觉整个人都松了下来。”


郑裕萍如今回忆起自己上公开课的情形,仍显得有些紧张,“平时上课一点都不紧张,可面对的是几十位语文教学前辈还有多名领导的时候,难免心里打鼓,为一堂公开课,要准备很久。”


也曾在参加比赛时打过退堂鼓,也曾为了一个任务一拖再拖,甚至有过放弃教师改行的念头,可一道道坎迈过去,一次次考验扛下来,他们一路坚持。

(龙俊和他的学生刚刚参加完学校举办的“关爱留守儿童”活动。记者 朱帅 摄)

敢想敢为,他们是乡村教育的希望


如今,随着国家对基础教育越来越重视,农村教育的基础设施条件正在不断改善。但更为重要的是软实力的增强,即教师队伍的壮大与整体素质的提升。


“感觉自己的教学比较生动活泼,课堂氛围更加活跃,”谭娟说,“但相对于老教师在把握课程重点、难点和知识点的经验上还是显得有所差距。”


乡村的孩子,身上有着一种独特的质朴感,他们,其实很渴望知识,他们,也很爱这些年龄比他们大不了多少的年轻教师,年龄相差越少,代沟便会越浅。这是郑裕萍的看法。


“他们,是学校的一股新鲜血液,有时候,说不好是学校改变了他们还是他们改变了学校,”某乡镇中心小学一位校领导说,“我们学校前后已经来了6 名免费师范生了,现在个个都能独当一面,算是我们的骨干力量了。”


据介绍,学校里每每要派教师去县里或市里参赛,基本上都是从这些新来的免费师范生里面选派,几乎每次都能取得不错的成绩。


郑裕萍的一位学生家长向益平说,“只要我的儿子在学校里有什么事,她总是第一时间打电话给我,我长期在外地,没时间管孩子,是郑老师让我能及时了解儿子在学校里的一切。”


每当班里要收费或是其他的集体性事情,郑老师总会通过群发短信的形式向各位家长告知并征求他们的意见。


如今,怀化进入精准扶贫攻坚期,市委市政府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四个切实”、“六个精准”、“四个一批”要求,用10 项“到村到户”行动稳步推进扶贫战略,其中就包括了“教育培训到村到户行动”,旨在实施教育扶贫工程,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完善贫困家庭学生助学补助和助学奖励制度,同时还将实施雨露计划、“一家一”助学就业扶持工程、实用技术培训等措施,帮助贫困户掌握1 - 2 门实用技术,确保10.05万因学致贫贫困人口通过教育培训实现稳定脱贫。经济上的脱贫固然重要,精神上的脱贫更加重要,“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免费师范生作为乡村教育的一股新鲜且坚强的力量,势必给农村基础教育带来改变,带来希望。


现在,龙俊仍然每天早上七点就乘坐校车去学校,中午牺牲自己休息时间抓学生学习,平时喜欢听歌与看网球比赛;郑裕萍已经暂时被区里某小学借调,教学工作和乡里小学一样辛苦;谭娟每天仍在又当老师又当保姆阿姨,管着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同时仍在为考研而努力……


五年时间,不算长也绝不算短,他们,一群90 后出生的孩子,在用自己的行动为农村教育事业燃烧着自己的青春,你或许要摘掉有色眼镜去重新认识这个群体。他们,因为心中有梦,所以再累也在坚持,他们,因为敢想敢为,给乡村教育带去了一阵春风,他们,用爱和敬业,肩负起他们的责任和担当。(怀化日报 朱帅)


[责任编辑:石飞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