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前行迈新程——芷江侗族自治县七十年经济社会发展纪实
发布时间:2019-11-11 17:21 来源:湖南日报·华声在线 作者: 编辑:
0

全民健身。 许积燕 摄

芷江夜景。 杨志东 摄

县城防洪堤。 杨志东 摄

“银鹰”翱翔 杨志东 摄

受降坊游人如织。 龚卫国 摄

高铁进侗乡。 付湘云 摄

乡村通了致富路。

湖南省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在芷江举行。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芷江侗族自治县县委宣传部提供)

龚卫国 谢宗福

“沅有芷兮澧有兰”,她由此而得名,继而声名远播。不屈的抗战历史,让她扬名海内外,成为享誉世界的胜利之城。

她,就是历史文化名城、现代化新城——芷江。

风雨兼程,沧桑巨变。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勤劳勇敢的芷江侗族自治县干群奋勇拼搏,开拓创新,实现了从一穷二白到百业俱兴的华丽蜕变,谱写了团结拼搏、繁荣发展的壮丽篇章。

特别是近年来,芷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市委决策部署,立足“一个中心、四个芷江”定位,大力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全县呈现出经济健康发展,城乡建设日新月异,民生持续改善,社会保持稳定,居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的良好态势。

一组鲜活的数据见证了芷江的跨越崛起: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由1949年的901万元,增加到2018年的99.79亿元,增长了1107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1949年55元,增加到2018年的28277元,增长了514倍。

优结构促转型,产业发展风头劲

产业基础差,一直是制约芷江发展的薄弱环节。

芷江深挖自身优势,瞄准发展短板,系统谋划,着力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带动发展现代农业,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增长,农业基础作用不断加强,工业主导地位迅速上升,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2018年全县三次产业结构为17∶35.9∶47.1。

工业经济平稳运行。新中国成立前,芷江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1949年,全县仅有1个企业,工业总产值只有289万元,工业增加值仅占GDP的比重为21.8%。新中国成立后,芷江的工业不断发展,工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改革开放以来,芷江工业以市场为导向,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依靠技术进步,加大技改投入,保持了快速发展的势头。2018年,实现工业增加值34.10亿元,比1949年增长3097倍,占GDP的比重达34.2%。

现代农业稳步发展。芷江大力推广农业科技、完善基础设施,农业生产能力大大提高。如今,该县正着力打造国家级现代农业科技园。2018年,园区实现产值2.78亿元。全县第一产业增加值达16.92亿元。

文化旅游产业加速崛起。芷江围绕“打造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纪念地”的目标,稳步推进全域旅游。该县投入数亿元全力推进旅游项目及配套设施建设,提质改造“一园三馆”,加大抗战遗址遗物保护发掘和利用,受降纪念馆提质改造及和平园系列工程全面完工,启动了历史文化街区修缮保护工程等项目建设,三道坑景区、明山森林公园等项目正有条不紊地推进。

近年来,芷江高质量举办抗战纪念盛会、中国芷江·国际和平文化节及县庆活动,“和平名城”的知名度、美誉度进一步提升,先后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县、全国生态示范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卫生县城、中国著名文化旅游县、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县、一生要去的66个“中国文化旅游大县”、湖南首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湖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先进县、湖南省文明县城等荣誉称号。今年1至9月,芷江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85.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9.2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分别增长 4.6%和4.58%。

提品质增魅力,城市面貌换新颜

几十年的时光,对于芷江来说,凝聚了太多过往与回忆,光荣与梦想。

“70年前的芷江城并不大,一条用青石板铺就的几百米长的黄甲街便是当时的商业繁华区。”在黄甲街土生土长的85岁老人邓长生感慨地说,现在县城道路四通八达,路网、建筑、商圈一应俱全,每天都在发生新变化。

为彰显“和平文化、旅游休闲、生态宜居、民族特色”,芷江在拉大城市框架的基础上,把完善城市功能放在重要位置,积极实施了一批道路、绿化、环境、供排水管网、文化、教育、卫生等工程,并对县城主要街道临街建筑和水河城区段两岸建筑进行风貌改造,对县城美化、亮化、绿化提质改造,不断提高城市品位。

芷江还把道路建设作为城建重点工程来抓,重点实施了水大桥、和平大桥建设,完成索子街改造及吊脚楼建设及秀水南路道路和人行道的改建;实施了320国道机场路口至磨家坪的道路、人行道改造及绿化亮化工程;有序推进明山路、飞虎路、解放东路、清江路等道路建设工程……“和平名城”焕发着勃勃生机与独有神韵。

截至2018年底,芷江县城建成区面积达1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1万人,新型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达38.8%。

框架大了,环境美了,城市内涵也在不断提升。

城市功能不断完善。芷江加大污水处理设施投入,新建改建城区供水管网6.95公里,绿地面积达18万平方米。2017年被正式命名为“国家卫生县城”。

生态建设力度加大。芷江坚持走可持续发展路线,对污染环境行为的治理力度不断加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2018年完成造林面积2.85万亩(其中,新造1.35万亩,补植补造1.5万亩),封山育林2.0万亩,活立木蓄积量692.3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70.1%。

同时,芷江加强水环境治理、推进水生态保护,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着力打造“和平文化+侗族风情+生态风光”的文化风光体验带。芷江先后被评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

摘穷帽增福祉,群众日子有奔头

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红利全民共享。

多年来,芷江全力推进各项民生工程,出台了一系列惠民政策,群众的满意度、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铺就群众幸福路。在芷江县域内,一条条穿乡越镇的公路,不仅方便百姓出行,也成了通向百姓内心的“民心桥”。截至2018年,全县国道里程75.86公里,省道里程155.4公里,县、乡、村级道路里程1568.78公里,基本形成了以湘黔铁路、高速铁路、上瑞高速公路、芷江机场及320国道为枢纽,以省道和县际公路为骨干,以县城为中心的交通体系。2018年,芷江成功创建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

脱贫攻坚显成效。芷江以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着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产业发展,实现农民增收。通过整合资金、补齐短板,实施整村推进工程,解决了农村村组道路、住房安全、饮水安全、环境整治等问题。

截至目前,该县4540户贫困户和非贫困户完成危房改造和房屋修缮,解决和改善10329户40927人饮水安全问题,对206个村实施全覆盖农网升级改造,建成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06个。2014年以来,该县贫困人口从28265户69719人下降到659户1192人。近6年时间,累计实现稳定脱贫27606户68527人,84个贫困村全部达到脱贫出列标准,综合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末的21.2%降至目前的0.36%。2018年实现整县摘帽。

加大医疗卫生事业投入。从最初看病老三件“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到如今的数字化直接成像系统(DR)、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先进的医疗设备;县、乡、村三级卫生诊疗机构从低矮破旧的小平房到宽敞明亮、舒适、标准化的门诊大楼、住院大楼、村卫生室;并全面实施“先诊疗后付费”,实现药品“零差率”销售,实现城乡居民免费健康体检全覆盖。如今,全县人民群众的医疗条件得到充分保障,该县成功创建“国家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

让群众享受公平优质教育。从“有地方上课”到“标准化、现代化、规范化”的办学条件投入机制,从“有人教书”到“高标准、教得好、留得下”的教师队伍建设规划,从“有书读”到“就近读、分类读、免费读”的完备的学校教育体系、学生资助体系。芷江全面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教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2015年以来,该县通过新建、改建、扩容等形式,完成新三中、芷师中学、芙蓉学校等城区中小学校建设,增加学位7498个,化解“大班额”166个,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国家评估认定。

社会保障日趋完善。芷江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覆盖面不断扩大。2018年,民生支出完成22.78亿元,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1.08万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29.56万人,参合率为97.2%。

东风浩荡满眼春,奋发崛起正逢时。芷江正踏着加快发展的铿锵鼓点,在谱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新征程中踏歌前行,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芷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