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置点上看“三变”——靖州易地扶贫搬迁的故事
发布时间:2019-05-31 15:27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肖军 刘杰华 李平 钟明作 编辑:周紫云
0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肖军

通讯员 刘杰华 李平 钟明作

5月28日,走进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甘棠镇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两栋灰白相间的楼房整齐排列。干净整洁的小区内,三三两两的群众在悠闲散步,脸上笑容绽放。

村民伍晓艳说,一年前,她们一家还生活在甘棠镇地灵村的大山里,现在一家人搬到镇上住进了新房,自己还在县甘太工业园打工赚钱,新家周边学校、市场、卫生院等公共服务设施一应俱全。

在靖州各安置点,记者听到许多搬迁户讲述的故事。

挪穷窝,山里人变“街上人”

杨家辉原是该县坳上镇戈盈村村民,多年前因开车发生事故致贫,只能借助拐杖步行。搬迁到镇上后,帮扶干部帮他在坳上学校附近开了一个小卖店。

“以前全靠低保吃饭,现在搬出大山,小卖店每月收入一两千元。”杨家辉笑着说。

在环境优美的藕团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藕荷新苑,外地媳妇俞秋芳在打羽毛球。在搬来藕荷新苑前,俞秋芳一度觉得自己是“上错花轿嫁错郎”,夫家的村子山高路远,耕地少又贫瘠。

2017年,村里40户186人“拎包入住”藕团乡“街上”的藕荷新苑,成为了“街上人”。俞秋芳也从心底认可了自己的“靖州人”身份,她笑嘻嘻地对记者说:“街上交通方便、读书方便,买东西也方便。”

改穷业,“泥腿子”变“车间工”

在渠阳镇光明村一个扶贫车间里,30余名女工在流水线上忙碌着。

“在家门口打工,能照顾一家老小,一个月还能赚2000元左右。”在车间工作的易地扶贫搬迁户杨兰英说。

靖州将易地扶贫搬迁与园区用工、技能培训等结合起来,做到既“挪穷窝”又换“穷业”。目前,该县已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立8个扶贫车间,安排搬迁户就业150多人。

“通过与企业联姻,把扶贫车间建在家门口,让搬迁户能就业、不返贫。”县易迁办负责人储昌春说。

拔穷根,“山里娃”变“优等生”

“搬进了新房,娃娃们的学习成绩像芝麻开花节节高。”三锹乡元贞凤冲村易地扶贫搬迁户潘秀菊说起搬迁后给孩子学习带来的变化,一脸幸福感。

潘秀菊一家原居住在深山区地质灾害风险带,交通闭塞,土地贫瘠,生活条件极为艰苦。其腿部患有严重类风湿疾病,丈夫每天除了送孩子读书,还要在家务农。

今年3月,潘秀菊一家搬进修建在集镇上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孩子在家门口读书,每天能回家吃上热饭热菜。这个学期期中考试,潘秀菊的两个女儿的成绩分别居班上第一、第二名。

“想要孩子成绩好,好的学习环境少不了!”新厂镇地交村易地扶贫搬迁户梁武说,搬出大山后,他的小孩在县城上学,成为了班上的优等生。

靖州推行“1+N”模式,在扶贫搬迁安置点或附近新建学校、卫生室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方便搬迁群众就近就学、就医,保障他们安居乐业。